“卫星智能制造具有特殊性,研发、总装、仿真、测试等,要经历140多道工序、3个月的生产周期,才能具备出厂状态。预计明年1月,首批4颗卫星就可具备出厂条件。”12月17日,在鹤壁科创新城河南省卫星产业园区的天章卫星智能制造基地,厂长赵致远向记者介绍卫星生产情况。
2020年国家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卫星互联网行业迎来“黄金期”,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450亿元。我市抢抓机遇,大胆布局未来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打造河南省卫星产业园区。
作为我市商业航天产业龙头航天宏图的上游企业,河南天章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在鹤壁建设了天章卫星智能制造基地。目前,4颗卫星正在进行总装,预计明年年底前可交付12颗商业航天卫星,营业收入将超过10亿元。
穿上防静电工作服,经过除尘除静电处理,记者走进了总面积1.3万平方米、挑高13米、洁净度100000级的卫星智能制造车间,见到了纵贯车间南北的卫星智能制造生产线。
目前天章卫星主要研发和制造通信、导航、遥感等多个种类的商业卫星。卫星制造工序多、流程长,卫星体积也相对较大,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生产线被设计为柔性总装工位的布局方式。
“通俗地说,就是生产线可以根据卫星类型的不同,进行灵活调整。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各不相同。通过柔性调整,让15个功能区的作用有效发挥,实现卫星制造流程顺畅、生产高效。”赵致远说。
2025年,天章卫星计划搭建智能通用卫星平台,进一步提升卫星“智能制造”的含金量。
赵致远介绍,该平台具备供应能源、控制姿态轨道、推进系统等功能,可以快速适应不同任务需求,减少研发时间和成本,并能提升卫星的自主操作能力。如自主任务切换、智能导航和故障诊断等,还能更高效运行,减少对地面控制的依赖,同时有助于在卫星的设计、制造、测试和在轨服务阶段进行精确的预测和管理。
目前,基地项目一期拥有卫星总装、测试、试验、检验检测设备等20余套,实现了工艺设计、生产流程、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以及航天产品研制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项目二期,我们将致力于打造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线。按照智能制造成熟度模型,确保产线水平达到3级(集成级),进一步提升卫星产能,降低卫星制造成本。二期生产线建成后,年产能可达200颗。”赵致远表示,目前公司的产品主要用于完成航天宏图“女娲星座”建设项目5年114颗卫星的生产任务,相信在广阔的商业组网卫星市场,天章卫星将大有作为,让更多“鹤壁星”遨游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