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快来看啊,神头泉来了一条大家伙!”
山西省襄汾市水利局神头泉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清理河道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呼,众人忙不迭地赶到了神头泉,只见一条长有差不多一米、体型庞大的野生娃娃鱼悠悠地游弋在水中。
在得到了专家认真鉴定后,娃娃鱼终于被工作人员放生回了神头泉。
然而,神头泉水利处处长却多次强调,不可以擅自放生,一定要先确认放生的是野生的娃娃鱼。
为什么?
而这只悠然自得的大家伙,又有着怎样的来历?
一、神秘巨兽。
其实这只巨大的“大家伙”就是娃娃鱼,又叫“泉蛙”、“花蛙”或者“又蛙”,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生活在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高原湖泊和河流里。
娃娃鱼是一种两栖纲有尾目的动物,其起源都要追溯到3.5亿年前的泥盆纪,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生物了,因而也被人们称为“水中的活化石”。
娃娃鱼的种群数量和密度一直都较小,而且娃娃鱼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由于环境的巨大改变以及温度的显著升高,常年生活在水下的娃娃鱼也开始陆续向水边爬出来休息。
在大量爬上岸的娃娃鱼遭到了渔民的大规模捕杀以及其它原因的巨大压力下,娃娃鱼的种群数量一度几近绝迹,是一种极为濒临灭绝的物种。
在1978年,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娃娃鱼,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从此才逐渐挽救了娃娃鱼的生存。
然而,娃娃鱼的繁殖却不受环境的影响。
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人们对娃娃鱼进行了人工养殖,并且人工繁殖的技术也逐渐成熟,于是就有了大量的娃娃鱼进入市场进行销售。
娃娃鱼也一时风靡全国,娃娃鱼的种群数量竟然有了惊人的增加,然而人工养殖的娃娃鱼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性。
因为如果随意将人工养殖的娃娃鱼放入野外,不仅会使这些娃娃鱼在野外适应能力的缺失导致极易死亡,而且还会与野生种群发生同化,进而导致野生种群数量下降,从而也会加速娃娃鱼的灭绝速度!
因此,如果不确认娃娃鱼是野生的,工作人员是不敢随意放生的。
经过专家认真鉴定后,确认这只娃娃鱼是野生娃娃鱼。
于是,工作人员也放心地将这只娃娃鱼放回了神头泉中。
一只长有1米2的野生娃娃鱼,终于再次重回了神头泉的怀抱!
二、娃娃鱼的生活习性。
娃娃鱼可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它的体型长度可达到1米-1.5米,甚至有报道说过也有5-6米长的大娃娃鱼。
生存在野外的娃鱼大概会有30-60厘米长,但是也有极个别个体生长速度极快长到1米长。
娃娃鱼也是两栖动物中非常有力和敏捷的动物,它的捕食能力也非常强,因此,娃娃鱼也被人们称为“一尺乌龟,二尺蛇,三尺蛙”以及“小龙”等诸多别称。
娃娃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生活习性,就是白天都是在水中生存,只有在晚上才会从水中爬出来进行活动。
而白天,娃娃鱼则选择在水底进行长时间的睡眠。
因此,有人传闻娃娃鱼能够夜啼,并且还能够模仿小婴儿的啼哭的声音。
这其中又有怎么一回事呢?
经专家研究证实,娃娃鱼是不会夜啼,也不会发出啼哭的声音。
娃娃鱼会发出声音都是在繁殖的时候,一般在春天和夏天的时候,雌性娃娃鱼会在产卵季节发出嘎嘎的声音,而雄性娃娃鱼并不会发出声音。
专家认为,古代有一些人知道娃娃鱼会发出叫声,但是却没有见过娃娃鱼的样子,于是就对娃娃鱼进行了夸大描写,并且也将其对应进古代神话传说当中,这就造成了后来人们对娃娃鱼产生了各种神秘的传说。
三、娃娃鱼的应用历史。
娃娃鱼并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生物,而且它在古代还被广泛应用到医药领域,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好的药材。
据《本草纲目》记载:“娃娃鱼多生活在山水之间,此鱼形状奇特,肌肤如同女子的面庞。
自古以来,就有娃娃鱼能保佑着人们的平安吉祥安然的说法,所以大家在生活中都很尊重娃娃鱼,万物生,百草长,能够够疗百病。
常用娃娃鱼来煲汤吃,它具有极好的滋润作用,对治疗干涩、咳嗽等症状都非常有好处。
尤其是对于妇女经常煮汤喝,能够养颜益气,因此在我国古代娃娃鱼一直都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中医材料。
《本草拾遗》曾有着这段关于娃娃鱼的记载:“娃娃鱼一文样,甘鲜两相兼,滋阴养血美容,,悠悠蛙瓦窖,万国野蛙寻,蛙是饮陈酿,得生免死溺!
在古代医书中有着多处关于娃娃鱼的记载,比如:《孟诜》中有着这样的一句话:“娃娃鱼虽小,但是十分有用,能够快速的治疗百病。
《海药本草》中也有记载:“娃娃鱼主要生活在泥沼和水道,水浅的地方,娃娃鱼往往会爬上岸去晒太阳,因此又被称为‘又蛙’!
所以,娃娃鱼能够救人溺水!
当然,如果你家有人生病,那么娃娃鱼炖汤喝更能够快速的治疗伤病!”
正是因为这些古代医书中的记载,才使得人们对娃娃鱼有了各种不同的神秘的传说。
结语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掌权者”,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环墎境的保护,因此,在对野外生物的认知上,需要谨慎对待,留下最原始状态的野生动物群体,这对人类来说,也是一种福祉!
保护濒危物种不仅仅是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责任,还同样需要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能加入到保护行动中,让我们携起手来,一同守护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可爱动物,共同守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