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夏商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学运算技能,并有了奇数、偶数、倍数的概念。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四则运算已经完备。当时的加法称“并”,减法称“减”,所得之数称作“余”或“差”;“乘”本指四马拉的车,因此被固定为“四”,除法称作“除”,所除结果称为“商”。
当时人们为了便于记住,这些运算结果,开始总结提炼这些数字的规律,于是“九九乘法歌”和“九九表”开始逐渐形成,并广泛流传。
西汉的《韩诗外传》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春秋霸主齐国国君,齐桓公为求国家强大,广招贤才。齐国宣称,凡有一技之长的人,不管出身如何,都将被委以重任。
消息传出,有国都东郊的人前来应聘。齐桓公问他有何特长,他说能背“九九表”。桓公和大臣们听了都觉得很可笑,能背“九九表”也算一技之长?但东郊人慢悠悠地说:“会背‘九九表’的人大王您都予以重用,还怕天下人不为您所用吗?”桓公听了,改容相待。齐国及各国贤士能人听说这件事后,都纷纷来到齐国。
可见,“九九表”在当时已是家喻户晓了。